安博体育在线官网登录塑料模具厂家
首页 > 产品中心

50年前的“高科技”:锦州塑料厂研发新我国第一支塑料花

发布时间:2023-10-29 08:27:11   来源:安博体育在线官网登录
    今日看来平铺直叙的塑料花,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“高科技”技能。新我国第一支塑料花
  • 产品概述

  今日看来平铺直叙的塑料花,在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项“高科技”技能。新我国第一支塑料花,经锦州塑料厂工人艰苦攻关,研发成功。

  20世纪60年代中期,锦州人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力,在无材料、无技能、无人才、无设备、无模具的情况下,自给自足,艰苦奋斗,通过上百次的实验,总算在1965年2月10日研发成功我国第一支塑料花——海棠花,并敏捷形成了批量出产能力,在锦州新式工业的开展史上谱写了塑料花出产的光芒一页。

  我本来在锦州塑料厂作业。锦州大搞新式工业的1964年,为添加出口产品,咱们锦州塑料厂硬质塑料车间的90人调到锦州市塑料制品厂(塑料花厂前身),呼应市委的召唤研发塑料花。

  其时,塑料花在世界上是一种新产品,时任锦州市委书记杜良要求其时锦州市手工业管理局(后改为二轻局)在锦州市塑料制品厂研发出我国第一支塑料花。可是,搞塑料花,没有详细的研讨思路、没有详细的研讨方向,只要市外贸部分从香港带回的塑料花作为样品。就在这一穷二白的条件下,咱们开端了塑料花的研发作业。

  研发塑料花,咱们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。没有塑料花出产的专业设备,咱们就用从旧工厂交过来的手摇注塑机;搞模具没有炼合金的炉,就使用了一个小耳锅和一把大勺,挤在两间破房子里就搞起了试制。

  没有质料,也没有钱买合格的质料,咱们就自己着手,东奔西跑,处处挖找。从商场买来40公斤削价处理的聚乙烯,从铁路有关部分求救来了10公斤聚乙烯。就这样,从试制到成功,才花了700元。

  其时研发塑料花是选用注塑工艺,最要害的是要有塑料花注塑模具。锦州市手工业管理局在市无线电六厂抽调出技能最好的钳工李正平,雕琢塑料花模具。李正平师傅先用两块铜板刻模具,刻出来注出花,费了不少工,但造型板滞,看着不好看,咱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商议怎么样才能够战胜模具这些缺陷。镶牙身世的杜维银依据他镶牙的技能原理,提出了用真花叶翻石膏模,还有的员工提出到锦州陶瓷厂讨教用石膏做碗的办法来搞模具。咱们采用了这个定见,并请来锦州陶瓷厂的一位技能员来厂辅导。开端试制时,没有样品,员工们就到花窖借真花,用真花叶翻石膏模,通过屡次实验总算成功了。

  在石膏模的基础上,用一般翻砂法翻出铜模,可是铸出模具形状与原石膏模距离很大,问题不少,为了鼓动咱们持续坚持到底,厂党支部组织咱们开动脑筋想办法,注重每一次实验,从中必定成果,吸取经验、经验,坚持实验下去。

  咱们用大勺、小耳锅消融锌翻砂模具,用“一脚踢”的翻砂模法(失利了就推倒重来)重复实验。为了搞好模具,员李忠友常常夜战,把眼睛熬红了依然坚持实验。通过许屡次实验和改善模具,最终总算成功了。

  为了争夺提前制造成塑料花,为祖国争气,整体员工跃跃欲试,都想为塑料花出把力。学员李俊镇在试制中手被聚乙烯烫坏,但仍坚持带伤参与实验制造。一些员工家族为在厂日夜奋战的员工煮饭送到车间,咱们几十个人吃住在厂里100多天,睡觉就在印花车间的土炕上。一些兄弟单位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撑,有的援助了模具工、翻砂工,有的给咱们车刨模具零件,并优先照顾,随送随取。因而,员工们把制造成的塑料花,叫做“大协作之花”。

  其时,厂里组织温焕起、张桂来和崔素珍牵头搞塑料花配色,李忠友和冯汝达做海棠花叶的翻砂。模具成功之后,咱们注塑出来的第一批海棠花,尽管花朵的姿态比较形象,但色泽单调昏暗,和真花相比较,色彩不好看,比起香港的花相差太远。据咱们不难发现,其时香港的塑料花出产运用的是进口色素,并有精细的科学仪器,而咱们没这些条件,可是咱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。

  其时,我担任搞配色,我想:“咱们的祖国底子薄,不能用更多的钱去买进口色素,咱们必定要使用国产的色素,想尽一切办法也得处理配色问题。”所以,咱们就自己刻苦钻研,研讨用价钱廉价的国产色从来处理花的色彩问题,战胜了用国产色素配色没材料、没有科学仪器的困难,把握了色泽分配的基本规律。

  通过咱们通力合作,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日日夜夜地苦干实验,通过近百次重复实验,总算在1965年2月10日研发成功了我国第一支塑料花。

  锦州塑料花诞生之后,北京、沈阳、上海等地的同行纷繁来锦州学习。今后,咱们又研发出产出枝花、束花、盆花、盆景4大系列和1800个花色品种的塑料花。

  其时,锦州研发成功了全国第一支塑料花,震动了全国塑料职业。在锦州新式工业的开展前史中,锦州塑料花是化工塑料类产品的重要代表产品之一。

  (作者温焕起系原锦州塑料花厂技能员;李英系农工党锦州市委驻会副主委。李英收拾)

  (本版文章选自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《共和国亲历亲见亲闻书系——东北老工业基地建造》)